郑蒲港——马鞍山从“钢城”到“港城”的新平台

郑蒲港——马鞍山从“钢城”到“港城”的新平台

马鞍山市政府网 王莉存 邢小双  当历史的车轮,驶进2016的大门,作为安徽“东大门”、八百里皖江“桥头堡”的马鞍山,正加速推进由“因钢立市”到“以港兴市”的战略转移,完美演绎一座新城的蝶变之旅。

 

“港城”崛起新区发展迈出新步伐

 

提起马鞍山,很多人会想到钢铁。的确如此,这座城市“因钢立市”,进而成为享誉全国的“江南一枝花”。不过在进入“十二五”之后,作为资源型城市,转型迫在眉睫。

 

2012年,历史给了马鞍山这样的机会。

 

2012年1月4日,在凌晨刚刚搭建完毕的工棚里,“郑蒲港新区指挥部”揭牌。犹如当时寒冷的天气,此时的世界经济正经历着金融危机后的阵痛,恢复缓慢。市场急剧变化中,马鞍山的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。

 

不等、不靠、不要!

刚刚完成行政区划调整的马鞍山毅然前行,迈开了跨江发展的铿锵步伐。

 

历史决定了,郑蒲港一“出生”便要飞奔。

 

马鞍山以国际化视野、现代化标准来考量郑蒲港新区,高起点谋划、大手笔运作,提出了“港城一体、产城一体、城乡一体”的发展思路,努力把郑蒲港新区打造成马鞍山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平台、合肥经济圈及皖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,打造成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。

 

今天,你再到郑蒲港新区,当初的田野阡陌,已是塔吊林立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一排排厂房整齐划一。四年间,交通设施显著变化,能源、卫生、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;大力发展重型装备制造、港口物流、新城商贸等产业,一批项目陆续进驻。截至2015年底,郑蒲港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,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个,协议内资425亿元、外资1.2亿美元。

 

如今行走在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上,郑蒲港新区那些发展的格局和情怀,已经初具雏形,俨然已成为马鞍山乃至皖江地区熠熠生辉的“明珠”。

 

筑巢引凤打造临港产业发展新平台

 

在新区企业上班的小尹眼中,郑蒲港工作生活都很方便,出门到哪都有公交,全程票价不过几块钱,既便宜又实惠。

 

为了让新区里的老百姓到市区更方便,让居住在农村里的百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交服务,郑蒲港新区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,总投资数亿元,打造新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系统。2013年12月31日,郑蒲港公交大桥线和市区线正式开始运行,让众多像小尹这样的两岸居民受益。2014年底,新区园区内公交专线和郑蒲港2号公交线路开通,大大方便了新区企业员工、二中校区师生以及广大居民出行。

 

实际上,围绕着城镇空间布局,郑蒲港新区在加快建设核心起步区的同时,更注重做到“三个延伸”,即把公交、自来水、燃气、污水处理等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,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公交道路,沿路配套水、电、气、路段设施,使规划保留的约50个村庄既有田园形态,又配套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,让村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便利;同时把为民办事、就业、社保、医保等城市公共保障向农村延伸,把社会管理、社区服务等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。

 

筑得好巢引金凤。完善的配套设施,优势的港口资源,吸引了大批项目落户新区。

 

站在郑蒲大道向北看去,一座规划用地400亩的御香苑冷链物流园正在拔地而起。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,将建设20万吨的冷库、冻品加工车间、冷藏冻品商检查验存放仓、冷藏公共报税仓等,同时承载马鞍山市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查验平台、办公职能。再过四个月,项目一期就将竣工,全部项目计划2018年12月竣工,届时,这个冷链物流园项目的年进出口总额预计可达100亿元。

 

“所有的招商项目,都要符合新区发展规划。 ”在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陈元传眼中,围绕重型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新城商贸、临港产业四大主导产业,推动招商工作由政策招商向平台招商转变、传统服务向延伸服务环境转变、企业独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,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

 

不仅如此,郑蒲港新区在招商过程中,逐步形成了“两条腿”走路、“三个平台”集聚的特色经验。 “两条腿”走路,就是一方面瞄准临港物流、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,通过产业地图、企业地图“敲门招商”;另一方面,按照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引进船代、货代企业,强化港口物流企业招商。 “三个平台”集聚,就是围绕产业集聚和企业发展,从政策环境招商向体制平台招商转变,打造口岸经济平台、产城融合平台、转型升级平台,增强新区对企业的体制吸引力、环境竞争力。

 

通过四年的努力,目前“园中园”合作取得突破,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建码头二期及临港产业园,与全国台企联合建台湾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园,与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中心合作开发综保区。引进南京大学、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在新区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、金属材料研发中心等科技研发中心2家;瑞声科技投资1.5亿美元,引进 3000台手机背板制造设备,建设WPC(无线充电设备)及手机背板制造基地项目,近期将签约;发展总部经济,由成都置信集团投资24亿元的总部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,一期工程16栋总部大楼今年完工,目前入驻企业总部4家。中艺国际储运集团作为合肥美的集团主要物流货代、船代企业,已落户新区,建设集装箱分拨集拼中心,并将购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一层楼作为总部;总投资10亿元的盛通合运物流园项目,一期3万平方米已封顶。

 

融合发展点亮耀眼的“皖江明珠”

 

“十二五”期间,马鞍山提出了“以港兴市”的发展战略,“桥头堡”当属港区资源突出的郑蒲港新区,新区也是抢抓这一发展机遇,逐渐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耀眼的“明珠”。

 

站在新建的码头上,宽阔的江面映入眼帘,脚下江水拍案,江面上不时传来大型货船的汽笛声。2014年12月26日,马鞍山郑蒲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,这个长江流域最后一个、也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一个万吨级深水港口正式起航。

 

围绕建设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,郑蒲港加快推进扩大开放和港口建设。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,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成功获批,进口粮食口岸获准筹建,综合保税区申建有序推进。在郑蒲港一期开通运营后,新区还申报了二期8个万吨级兼3万吨码头项目,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,与盐田港达成港口合作,总投资19.2亿元。围绕港口“公、铁、水”集疏运体系,支撑港口的48公里起步区路网也已经成形,总投资10亿元的347国道拓宽改造全线建成通车,投资22亿元的郑蒲港铁路项目已经开工建设。

 

此外,马鞍山市政府专门出台支持郑蒲港发展外贸的政策,当前引进船代货代企业8家,开通了郑蒲港至合肥港、太仓港及洋山港等定期航线,还开通了运往北非、中东、东南亚、欧洲等远洋航线,能够将从郑蒲港出关的货物运输到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。郑蒲港已成为上游重庆港、武汉港等中转至上海外高桥出境的 “水水转运”节点港。自去年5月份第一个集装箱开运以来,集装箱箱量呈爆发式增长,预计全年可实现2万多箱。

 

从“建港”“建区”再到“建城”,“十二五”时期,郑蒲港新区探索出了港城一体、产城一体、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思路,城因港立、港为城用、港城共荣,这也成为郑蒲港发展的时代特点。郑蒲港融合发展的全面深化,使打造八百里皖江江北大港、建设安徽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,正在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,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、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正在夯实。

 

港通五洲四洋,盛世一江两岸。郑蒲港的建设对马鞍山来说仅仅是实现梦想的开端,现在马鞍山正继续推进港口建设,加快产业园区、物流园区和前沿配套区建设,力争早日实现年通过能力1亿吨、产值1000亿元的“大港梦”。

 

光彩熠熠的郑蒲港,将成为马鞍山乃至安徽递给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。